「大郭老師,我不會做。」
這班的小朋友十個中有七個支著手對黑板發呆,一個抄著聯絡簿,一個把教具拿來疊疊樂,只有一個劈哩啪啦地振筆急書,因為這套題他之前就在外面的補習班上過了。
這是我今年中途接手的班,狀況比較多。大兒子的班我從一年級就開始帶,秩序和默契都熟到不能再熟,每次上課前,我都會先跟他們聊一聊,聊周末他們做些什麼?又或者拿生活中的時機話題來跟他們哈拉,再順勢引入我要帶的主題。
默契太好了,信手捻來就聊得好開心,聊完了就接著做數學遊戲,我們玩得專心又熱鬧。
但新的班級就不一樣了。
班上沒有我認識的小朋友,也沒有小朋友認識我。秩序不太好,會有人一直跑來跑去,晨光時間還會有些家長留在班上照顧小朋友,甚至就站在教室後面看我上完整堂課。
一次、二次、三次。當第三堂課好幾個家長趴在他小孩桌旁幫他解題時,我知道這不是我幻想的偶爾了。
於是,我跟老師說,請家長不要入我的班,家長會忍不住下海,小孩也會認為爸媽會幫我做。他們就不會自己動手試試看,也不會動腦想一想。
我的課不是考試也不打分數,不趁這個機會讓孩子們放手試試,還要等什麼時候?
老師是明理人,完全尊重我的想法,也轉達了我的要求。第四週,嗯。很好,放眼望去,都是青春的肉體啦。
但在我講解完要做的題目後,動手的小孩屈指可數。
題目是有九個圈圈,第一排2個,第二排3個,第四排4個,把1~10中的九個數字放入圈圈裡,要讓這三排中每一排的數字總和相等。
當然我不是這樣帶題目的,這樣講早就不知睡到哪裡去了,總之是畫圖加故事加比手畫腳加舉例,讓他們了解題意和規則。然後發下操作單讓他們自己試一試。
有張待書寫的紙在手上,孩子就覺得難了。而所謂的數學遊戲是大人說的,如果他們不覺得是遊戲,那就不是遊戲。
我說:「那…大郭老師來變魔術好了。」
一聽魔術,孩子們眼睛都亮了。
很好,起碼,眼睛全看著我,全都專心在課堂上了。
捧著一袋數字磁鐵,隨機走入台下,晃動著磁鐵要小朋友依序抽出一顆顆的數字給我,每抽一顆,我就像個真正的魔術師,高高舉起磁鐵翻轉我的手掌,證明我沒有偷藏,也沒跟任何一個同學串通,同學們隨便抽,我就隨機填入黑板上的每一排,直到把九個空格都填滿。
「小朋友,這樣會不會做,很簡單吧。」
「可是老師,不對啊,第一排加起來是10,第二排是16,第三排是25啊,加起來沒有一樣啊?」
「那還不簡單,換位子就好了。像玩蹺蹺板一樣,重的多的那邊挪些去輕的少的那邊,二邊就會一樣了。」
於是,他們七嘴八舌地指揮著哪個數字要和哪個數字交換,經過了好幾次交換,終於完成了。
我高舉雙手,攤開手掌。「你們看,這些數字都是你們選的,你們換的,很簡單的,我們隨便亂放也可以變出來!只~要~你~動~手~做,一點都不難。」
那天,在大兒子班上聊大兒子跟他老爸去旅行的事。
同學們說:啊?就二個人去喔?
為什麼不行?
那他會說日文嗎?
當然不會啊。可是他小時候跟大郭老師去日本時,都是他去付錢買東西去結帳的啊。
不難,小朋友,用比的用寫的,用擠眉弄眼的,都可以溝通啊。
哇!他不怕嗎?
一開始也會啊,但他有勇敢去試試看,試了就知道一點都不難。
世界這麼大,勇敢可以帶你去更遠的地方。
數學也一樣,數豆豆也可以,畫正字也可以,只要你動手多試幾次一點也不難。
盧彥勲剛出國比賽時,連米飯的英文都不會說呢!
孩子們紛紛地說:米飯的英文是rice啊!
很好,起碼你們出國還可以點個飯來吃。
重點是,不要怕,不要只是坐著不敢動手,不知如何下手,數字又不會咬你。
「老師,我怎麼知道我做得對不對?」
親愛的孩子們:做。
就對了。